【總統的編輯學】政治如何被敘事?
**
一位總統需要的文膽,不是一位回應新聞事件的「報導者」,更不能僅是舞文弄墨的「寫作者」;一位具有足夠視野的總統,他需要的文膽,是要能為其理念進行整體包裝論述的「編輯人」。
一位總統其實就像一本雜誌,都在特定的時代條件下就任、創刊。他的勝出必然呼應了時代的某種精神需求;而其個人的信念,必然也是和這個時代需求相一致的。
這就是一位總統的「品牌定位」。它應該被貫穿在其四年、八年的任期,甚至終其一生,藉由退休後的基金會及公開活動,持續踐行這樣的信念。畢竟,一個真誠的政治人物,他的信念是以一生為職志的。
品牌的對外溝通需要一個明確的語言,一如一本雜誌的刊名,一如歐巴馬的「改變」、川普的「讓美國再度偉大」。是的,它是一個口號,但也不盡然只是一個口號;因為,人們必然能從其所作所為,檢驗這個口號,一如讀者從每期的內容檢驗一本雜誌的定位。
為了落實這個被宣示的口號,所有講述「這個總統故事」的主要敘事,都應圍繞在這個定位之下,被鋪陳、被擴大、被強調;而次要敘事,則應被收歛、被淡化。這牽涉到「選題力」。
一如雜誌,政治敘事的選題來自於企劃,但更多地來自於對新聞事件的回應。如何在品牌定位下,對突如其來的事件,快速而有效地辨別議題的「可操作性」,是「政治編輯人」的首要工作。
回應事件,是總統的挑戰,更是機會,無從迴避,也不應迴避;關鍵在於如何回應──這渉及對議題的「企劃力」。
回應可大可小,也許是一次借力使力推動的重大改革,也許是發表一場激動人心的談話,也許是一場歡樂的慈善晚宴,或也許僅是對受損害者一個深情的擁抱。這涉及對議題操作的想像,以及動員政府部門及社會資源(一如雜誌動員記者、編輯、攝影、美術)的協作能力。
最重要的是,對所有事件的回應,最後都要回歸到主流敘事的統攝之下,再次強化品牌力,闡明我們的價值與信念。
也就是說,一個一個新聞事件的回應,都是漫長政治敘事的一個一個情節的書寫,它們最終都應該指向同一個既定的「主題」──例如「改變」、「讓美國再度偉大」。
品牌定位不能搖擺。在眾聲喧嘩的年代,一個有信念的領導人更應該公開鮮明、理直氣壯、激勵人心地講好自己的政治故事。
以此而言,蔡英文的政治敘事,像是一本專業的學術刊物,定位清楚但沉悶無趣;只有在偶爾的議題論戰下,才能激起一點生動的火花。
相較之下,韓國瑜的政治敘事,則像是喧鬧的「內容農場」網站,以聳動的標題語言嘩眾取寵,招徠顧客;然而,由於沒有鮮明的品牌信念,沒有闡釋信念的深刻選題,以致那些因好奇而圍觀的讀者,很快也就無趣地散去了。
**
#廣告一下:《編輯七力》與其說是一本編輯的書,無寧更是一本分析架構的書,各行各業各有適用喔。😅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25894